最近,来自广州南沙区的一条丝巾受到关注。
在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展示了一条用塑料瓶生产的丝巾,这些塑料瓶来自南沙区的公益净滩行动。
为何会出现这样一条丝巾?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?记者前往南沙寻找答案。
(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秘书长叶攀讲述丝巾的来源,时长共1分19秒)
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秘书长叶攀讲述丝巾的来源
塑料瓶有了“第二次生命”
在南沙区坦头村海边,一片45亩的原生红树林如同绿丝带沿岸铺陈,丝巾的源头便在这里。
南沙区位于珠江口西侧,受地转偏向力影响,江水带来的垃圾在出海口西侧沉积,每到海水退潮时,便有塑料瓶、泡沫箱等卡在红树林中。“2022年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垃圾还蛮多,捡了几麻袋。”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秘书长叶攀回忆说。
随着我国“双碳目标”提出,在2021年,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成立,此后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,研究会参与了“美丽南沙”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,公益净滩活动便是这系列行动之一。
红树林具有护岸、固碳等多种生态功能,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。在2022年,研究会获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,启动“广州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”。
一次次活动下来,志愿者们捡到很多垃圾,如何处理?
“如果简单把垃圾拿去焚烧,能产生的意义有限。当前广东正建设‘无废城市’,我们想到资源利用。”叶攀介绍,经过多方比对、考察,最终决定把塑料垃圾分拣出来制成丝巾,最终开发了“美丽海洋”和“保护红树林”两款主题丝巾。
记者获悉,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的便是“美丽海洋”主题丝巾。
志愿者们收集到塑料瓶后送到回收点打包,此后塑料瓶送到相关工厂,经过破碎清洗、造粒、拉丝纺纱、面料纺织、成品车缝等多道工序后,最终制成丝巾。
“大概每3个塑料瓶可以制成一条丝巾,减少85.32克碳排放。”叶攀说,志愿者参加完公益活动后可以获得丝巾做纪念,以固化的形式达到环保宣传目的,塑料瓶也有了新意义。
在全省,这样“变废为宝”的故事还有很多。从2021年起,广东开始选取珠三角等市试点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到2023年广东全域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至今已在绿色工业、生活、农业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,在制度、市场、技术、监管等四大方面建设水平显著提升。
乡村图书馆成为“生态振兴”大本营
穿着志愿者主题外套、拿着编织袋和钳子,潘同学穿梭在红树林间,夹起地上的垃圾。清洁海滩,成了这位准大学生的“新爱好”。
今年刚高考完的潘同学,在同学的推介下了解到研究会的净滩活动,便参与进来。“我从小生活在南沙,把海洋保护好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。”潘同学说,此前自己完全不了解红树林,参与志愿活动后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随着研究会定期组织红树林保护公益活动,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。潘同学向记者展示了志愿活动的微信群,群内已有200余人,“群里每周都会发布志愿活动,每天招募7人左右,都要抢名额的”。
而今,红树林保护又与“百千万工程”擦出火花。
“请进,这里是我们在坦头村的大本营。”在叶攀的带领下,记者进入坦头村图书馆,只见一楼设立有海洋科普专架、海洋主题读物、各类主题展等,这里俨然成了美丽海洋的展示窗口。
乡村为何会有这样一座图书馆?
“最初在乡村建设中,我们发现缺少文化学习类的场地,因此筹集资金建起图书馆。”坦头村党总支书记黄锦华介绍,但他很快发现,如果图书馆建好了不运营,很快会成为摆设。
此时,黄锦华恰好发现研究会的志愿者们在清洁红树林。“红树林不就是我们最宝贵的绿色财富,大家有共同的保护目标。”黄锦华说,经过沟通双方一拍即合,村子提供图书馆作为研究会的固定活动场地,研究会则策划相关活动运营图书馆,随着各种科普、志愿培训、主题展览开展,这座乡村图书馆也热闹了起来。
据介绍,从2022年至今,研究会已在坦头村组织开展超过50场红树林科普、净滩、讲师志愿者培训、主题展览等公益行动,总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(含参观展览人数)。
“现在每周都有很多人来村里,我们也把村里的志愿者队伍纳入进来,一起保护红树林。”黄锦华还惊讶地发现,随着潜移默化的宣传,越来越多的普通村民、年轻人有了保护红树林的意识,红树林已然成了坦头村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金字招牌。
南沙近岸海域水质实现改善
海洋垃圾清理是美丽海湾建设的一部分,当前美丽海湾正成为广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。
广州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南沙区成立海漂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,逐步实现“岸上管、流域拦、海面清”。同时聚焦近岸海域污染治理,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创建,跟踪监测重点河涌,并修复更新淤塞、坍塌破损、错混接等缺陷污水管渠,常态化排查监测入海排污口。
在今年春季,南沙区国考海洋点(GDN01003)位无机氮浓度为1.53毫克/升,阶段性达到低于1.55毫克/升的省年度考核要求。
当前,美丽海湾建设也是广东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。
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张宇铭介绍,广东已将全省近岸海域统筹划分为59个海湾,其中2027年前重点推进27个美丽海湾建设。主要通过近岸海域污染防治、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等,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,开展海湾调查,编制省级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工作指南等推进。
目前,全省美丽海湾建设加速。汕头青澳湾、深圳大鹏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,今年珠海万山群岛、汕尾红海湾和湛江金沙湾等继续申报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结合全省59个海湾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,在国家美丽海湾建设指标的基础上,研究制定广东省美丽海湾建设评价指标体系,筹备开展省级美丽海湾案例评定和优秀案例评选。”张宇铭表示,以此提升沿海地市建设美丽海湾的积极性,为广东创建国家级“美丽海湾”做好储备。
南方+记者 张子俊配资炒股排名